Author: 大學、客庄與老街
•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,中午12:26
更大
友善列印友善列印

阿娘出遊:路線

阿娘出遊的範圍是八港門,依序為:水月宮、友蘭路、打火石、新堯灣巴剎(含港背)、大山下(含永興港)、單頭榴槤(午餐)、加蘭依、新堯灣巴剎、返回水月宮。
友蘭路善德廟前的下馬臺
阿娘鑾轎停駐之處,稱為「下馬臺」。八港門並未設置八個下馬臺,實際上少了砂拉越河北岸的永興港與港背,只有六處。早年砂拉越河北岸橡膠事業發達時,村落客家華人人口眾多,計有港背(含上梯頭與下梯頭兩小村)與永興港兩個村落。自橡膠園廢去之後,兩村人口劇減,港背尚有少量住戶;永興港更因瘟疫整村自北岸遷來南岸。又由於渡河遶境難度頗高,且永興港連同村廟水頭伯公也一併渡河南遷,是為福興宮鎮江亭,便與大山下共設一處下馬臺;於是阿娘不再渡河,遶境時,港背坡眾乃將五顯大帝送來新堯灣巴剎的渡口處,與新堯灣巴剎共設下馬臺。
除新堯灣至友蘭路採步行外,各下馬臺之間皆以車輛載運至離下馬臺約1公里處,遶境隊伍才下車步行,扺達下馬臺。由於所經古晉石隆門間州道1004,係交通要道,兩端最遠處約9公里,故沿路之交通指揮由警方與社區自衛團聯合執勤。
首站為友蘭路,由於其善德廟之劉善邦信仰有日趨鼎盛的趨勢,且廟前亦有廣場可資舖排,因此首站下馬臺相當可觀。阿娘離開友蘭路時,善邦公公的香爐之亦隨行出遊。

第二站為打火石,本港門並無村廟,但有常設棚架作為下馬臺,阿娘停駐,接受民眾參拜。由於下馬臺就在古晉─石隆門之間唯一道路之道旁,儀式與隊伍之所須,幾乎暫時完全封閉了大道,來往車龍回堵幾百公尺,亦可見阿娘出遊實係本地大事。
法師宣布阿娘起馬,離開新堯灣巴剎。
第三站經原路轉返新堯灣巴刹,約上午10時許,出遊隊伍抵達新堯灣巴刹之下馬臺,接受眾善男信膜拜。各神轎為事先已安排好的神轎手,人數共120人,事先備有標誌,抬轎奔跑在巴剎街上,前後三次。此時天降大雨,雖辭影響,但並不減坡眾信仰熱情。這是此行最大的儀式表演,自然也顯示了新堯灣巴剎作為八港門中心之崇高地位。
第四站為大山下與永興港,雖然轉入河畔小道,但福興宮廣場寬闊,足供車輛轉向。廣場亦有常設棚架供阿娘停駐,接受坡眾膜拜。
第五站為單頭榴槤,有大聖廟在小丘之上,丘下路邊有常設棚架為下馬臺。此時已過午,當地準備簡易午餐,眾人享用。
加蘭依下馬臺恭迎聖駕,祈求合境平安。
第六站為加蘭依,無廟,大道旁亦常設棚架為下馬臺。由於空間略小,但坡眾甚夥,在鑼鼓聲中,更覺氣氛高昂。而偶雨轉晴之際,神轎組年輕人邊走邊吆喝,眾口一聲,連連挺直手臂,高舉神轎,聲勢轟動。
離開加蘭依後,上車返回巴剎,在新堯灣中華公學下車。一如自打回石返回之時,也有神轎衝跑的儀式。由於此處係港背與新堯灣巴剎聯合的下馬臺,因此兩次的神轎衝跑儀式,可以視為分別對兩個港門坡眾致意。

最後,阿娘停新堯灣巴剎的下馬臺,接受信徒膜拜,並等待夜裡的許福儀式,阿娘出遊至此結束。
阿娘出遊路線圖
---------
繼續閱讀:《阿娘的土地》目次


這篇文章發表於 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中午12:26 ,所屬標籤為 ,
透過此 RSS 2.0 你可以追蹤此文章的最新留言資訊,或者你也可以到底下
直接留言

0 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