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thor: 大學、客庄與老街
•2012年12月23日 星期日,晚上7:42
更大
友善列印友善列印


2-2日本時代戶口統計資料

    台灣目前所存最完整而詳實的祖籍調查記錄,是台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完成於西元1926年(昭和元年),並於1928年編印的《台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》(以下簡稱鄉貫調查)。內文雖只是二十五開本,篇幅29頁而已,但是由於本調查係為供研究台灣文化者而實施,以街庄為統計單位,詳細地將台灣島內在籍漢民族籍貫,予以分類統計,因此十分具有研究價值。
表三        新竹郡鄉貫人口統計
籍貫
郡別
福建省
廣東省
泉州
漳州
其他
合計
潮洲
嘉應州
惠州
合計
新竹街
29,500
200
400
30,100
89.6%
100
200
3,200
3,500
10.4%
香山庄
11,100
 
 
11,100
87.4%
400
100
1,100
1,600
12.6%
舊港街
11,000
 
 
11,000
80.9%
 
2,600
 
2,600
19.1%
六家庄
900
200
200
1,300
22.8%
1,900
800
1,700
4,400
77.2%
紅毛庄
2,300
 
700
3,000
39.5%
 
3,500
1,100
4,600
60.5%
湖口庄
0
 
 
0
0.0%
2,100
3,000
6,200
11,300
100.0%
新埔庄
0
 
100
100
0.5%
6,300
4,700
9,600
20,600
99.5%
關西庄
0
300
100
400
1.9%
5,000
12,900
2,800
20,700
98.1%
資料來源:台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編,陳漢光譯,〈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〉,《台灣文獻》23(1):891972

    依鄉貫調查資料,新竹郡的閩粵人口比例分別為45.1%與54.9%,表面上也是閩粵混居(參見表三)。然而更進一步觀察新竹郡所屬八街庄的閩粵人口比例,將會發現三種人口比例的類型:閩籍絕對優勢、閩粵相勒、與粵籍絕對優勢。新竹街、香山庄與舊港庄的閩人人口分別為89.6%87.4%、與80.9%,都是閩人絕對優勢的街庄;湖口庄、新埔庄與關西庄的粵籍人口則為100%、99.5%與98.1%,可以認定是純粵社會;至於六家庄的閩粵人口比例分別為22.8%與77.2%,紅毛庄閩粵人口比則為39.5%與60.5%,粵人明顯優勢,但是閩人數量亦復可觀。這三種類型的閩粵人口比例顯示,新竹郡當然不是一個閩粵混居的地區,相反的,閩粵的區隔是顯而易見。而且正如前節歷史地理的分析,閩人居住於新竹市、竹北及新豐沿海地帶,粵人則分佈於內陸與近山地區。[1]
    看過整個新竹地區的概況,我們將焦點轉回新竹市。依據日本時代新竹州街役場昭和元年(1926)的人口統計資料顯示,在新竹街總人口33,721中,福建籍人口佔30,097人,即89.3%;廣東籍人口約3,624人,即10.7%。大致說來,閩粵人口的比例略高於九比一。[2]
當時所謂的「新竹街」的行政區域比較小,必須增列舊港庄(南寮地區)、香山庄(香山地區)及六家庄的九甲埔(即今東區千甲里)與二十張犁(東區水源里),才等於現今的「新竹市」。因此我們再根據日本大正十年(1921年)完成的新竹州第一統計書,細察現今新竹市行政區域內,當時的閩粵人口分布態勢(參見表四)。經過這一調整後,我們發現大正十年粵籍人口的比率略少,現今新竹市轄區的閩粵人口的比例微低於九比一。

表四1921年現今新竹市各行政分區閩粵人口比率
行政分區
福建
廣東
合計

人口
人口
人口
東區小計
4603
66.8%
2286
33.2%
6889
香山區小計
10096
90.2%
1100
9.8%
11196
北區
28459
96.3%
1102
3.7%
29561
總計
43158
90.30%
4488
9.40%
47646
資料來源:新竹州,1921,《新竹州第一統計書》,頁24-28

    就各行政分區而言,東區有三分之一的粵籍市民,遠高於總平均數;香山區的閩粵比例與總平均數同為九比一;至於北區則粵人僅佔3.7%,與東區差別甚大,亦遠低於總平均數。這一初步的統計數字告訴我們,十九世紀的初期,整個新竹市北區可以說是純粹閩人的街庄;香山區的粵人也不多,可能集中在某些村落;至於東區則粵籍人口則較明顯,值得進一步探究。另外,這一數字也顯示人口最稠密的北區幾乎沒有粵籍人口,而粵籍人口最多的地區則是相對人口稀少的東區。

表五        1921年新竹市閩粵人口統計表

大字
現今里名
福建
廣東
合計
金山面
金山、仙水
86
9.30%
836
90.70%
922
青草湖
柴橋、明湖、湖濱、高峰
359
46.40%
414
53.60%
773
柴梳山
新莊、關東
329
57.10%
247
42.90%
576
赤土崎
公園、東山、綠水、仙宮、光明、建功
590
71.20%
239
28.80%
829
九甲埔
千甲
214
74.60%
73
25.40%
287
埔頂
軍功、埔頂豐功、武功
743
74.90%
249
25.10%
992
二十張犁
水源
639
87.30%
93
12.70%
732
溪埔
前溪
367
90.60%
38
9.40%
405
東勢
復中、三民、東園、東勢、光復
1276
92.90%
97
7.10%
1373
香山坑
東香、香村
330
48.20%
354
51.80%
684
茄苳湖
茄苳、大湖
634
69.70%
276
30.30%
910
南隘
南隘、中隘
675
70.40%
284
29.60%
959
海山罟
海山
726
93.30%
52
6.70%
778
牛埔
牛埔、頂埔、頂福、中埔、埔前
1377
95.60%
64
4.40%
1441
鹽水港
鹽水、南港
1124
97.70%
26
2.30%
1150
香山
朝山、美山、大庄
2066
98.30%
36
1.70%
2102
楊寮
楊寮、港南
1385
99.40%
8
0.60%
1393
虎仔山
虎林、虎山
935
100.00%
0
0.00%
935
浸水
浸水
844
100.00%
0
0.00%
844
樹林頭
福林、士林、武陵
1260
94.70%
71
5.30%
1331
客雅
光鎮、育英、西雅、客雅、曲溪
1825
95.00%
97
5.00%
1922
水田
光田、文華、水田
1165
95.10%
60
4.90%
1225
新竹街
(過多,從略)
16160
95.60%
748
4.40%
16908
崙子
南勢、新民、民富、文雅
1661
96.30%
63
3.70%
1724
吉羊崙

419
96.80%
14
3.20%
433
槺榔
康樂、南寮
835
97.00%
26
3.00%
861
湳雅
湳雅、舊社
1143
98.40%
18
1.60%
1161
沙崙
士林
603
99.50%
3
0.50%
606
苦苓腳
古賢
437
99.50%
2
0.50%
439
十塊寮
南寮、中寮、海濱
1100
100.00%
0
0.00%
1100
舊港
新港
1022
100.00%
0
0.00%
1022
油車港
港北
829
100.00%
0
0.00%
829

總計

43158
90.30%
4488
9.40%
47646
資料來源:新竹州 1921 《新竹州第一統計書》,頁24-28

    那麼東區與香山區粵籍人口比較切確的狀況到底如何呢?《新竹州第一統計書》保留了以「大字」為單位為統計資料,可以解答我們的問題。日本時代所謂的大字是一個行政單位,其等級大致上等於我們所熟悉的「村里」。我們將這份統計資料分東、北及香山三區表列,並依各大字的粵籍人口比率,加以排序(參見表五)。首先我們看東區的情形:
東區九個大字可以略分為南北兩片,南片與竹東寶山兩鄉相連,北片則位在頭前溪南岸。南片包含柴梳山、金山面、埔頂、赤土崎及青草湖等五個大字,大致就是現今科學園區、交通大學、清華大學、十八尖山周邊地區至清草湖一帶。北片由東向西則分別為九甲埔、二十張犁、溪埔仔與稍南的東勢等四個大字。
    東區九個大字中,金山面的粵籍人口高達九成,是新竹街所管轄街莊中唯一的客家莊;青草湖與柴梳山的粵籍人口各有五成與四成,是閩粵相當的村落;赤土崎與頂埔粵籍人口亦在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左右(見表五)。這五個位於東區南片的大字,是我們觀察新竹市客家最重要的兩個區塊之一。
    至於東區北片四個大字,雖然粵籍人口較少,但是其中較多的九甲埔達25%,且當時歸頭前溪北岸的客家庄六家庄管轄,必定尚有客家村落的遺跡;即使最少的東勢雖僅有7.1%,但也高於所有北區的大字(見表五)。因此對於新竹市而言,東區無疑是客家重鎮。
    香山區雖整體粵籍人口不多,但是比率較高的前三位中,香山坑的粵籍人口超過五成,茄苳湖與南隘也有三成,值得觀察(見表五)。而且相對於東區客家村落由於科學園區及大學等公私機構量的進駐,已經遭逢重大的社會變遷;然而香山區這三個與寶山鄉相臨的大字,卻可能保留了較多的客家傳統。目前這一地區的里長都是客籍人士,分別是東香里里長湯燕明、茄苳里的古仁俊、南隘里的邱坤源與中隘里的邱煥彬。
    最後,北區雖說是純閩地區,客家人口的比例微不足道。但是就粵籍絕對人口數而言,1921年全市粵籍人口共約四千五百人,其中雖然有75%居住於東區與香山區的傳統農業社會中,但是也有四分之一的粵人在城區定居(參見表六)。以單一行政區而言,近乎純客的村落金山面,粵籍人口數也不過八百餘人,新竹街的粵籍人口亦達七百餘人,二者相去不遠。因此相對於傳統農業區的粵籍人口,這些早期遷入城區的粵籍市民,仍然值得研究。

表六 1921粵籍人口分布表
分區
粵人
%
東區
2286
50.9%
香山區
1100
24.5%
北區
1102
24.6%
總計
4488
100.0%
資料來源:同表五。

    總之,二十世紀初期新竹市的粵籍人口佔總人口的十分之一,而且其中四分之三聚居於東南一線、與竹東及寶山兩鄉鎮臨接的傳統農業社區中。



[1] 客家與粵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,因為目前被認為客家之原鄉包含粵、閩、贛三省交界之丘陵地,也就是說客家包含廣東、福建與江西等不同省籍人群。因此,我們不能因為臺灣的客家以廣東籍居多而遽認為廣東人即客家人,而福建人就不是客家人。實際上,臺灣的客家除了粵籍以外,閩籍的汀州客及漳州客亦為數不少。不過,純粹就新竹市而言,依1927年全島性的祖籍人口調查資料,新竹街閩籍人口中幾乎全為泉州籍,也就是說閩籍客家在新竹街的比例甚微,就本書的主題而言,是可以略而不論的。另外,廣東籍人口中,有可能不屬於客家的潮州籍人群也幾乎是不存在的,亦即粵籍非客家人群可以不必列為分析重點。因此,本文對於粵籍與客家兩個概念不加區分,僅在行文時,粵籍指稱二十世紀初期以前的人群,客家則指當代。
[2]相關數據請參考新竹街役場,1926年編,《新竹街莊要覽》,頁24

繼續閱讀:2-3  國小母語教學概況調查序言:虧欠這城市



這篇文章發表於 2012年12月23日 星期日晚上7:42 ,所屬標籤為
透過此 RSS 2.0 你可以追蹤此文章的最新留言資訊,或者你也可以到底下
直接留言

0 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