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thor: 大學、客庄與老街
•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,上午8:29
更大
友善列印友善列印


自古山歌從口出
「自古山歌從口出」是著名的刁秀才與劉三妹鬥山歌故事名句,十分傳神地點出了山歌藝術的本質。
故事中的刁秀才第一回合落敗之後,仍誇稱自己山歌本事高強,下期再戰:
厓個山歌真係多,大船載來幾十籮;
拿出一籮同你駁,駁到明年割早禾。
秀才的山歌都寫在書上,可以裝滿幾十個竹簍,大船載來之後,隨意拿出一簍,要跟三妹鬥歌鬥到明年夏天早稻收割之日,也綽綽有餘。劉三妹可沒打算給秀才再好好表現的機會,以「從口出」三字,直指山歌的本質就是即興表演,要秀才死了這條心:
相公毋使逞歌才,比得恁差愛認衰;
自古山歌從口出,哪有山歌船載來。
幾年前(2008)聽聞陳灴英女士對徐木珍山歌藝術之傳承憂心忡忡之時,決定申請傳習計畫,協助傳承工作之展開。詢問兩老最緊急的項目為何,得到的答案正是「隨口」,也就是即興演唱。
隨口當然不是客家山歌的獨有形式,古典詩所謂的「口號」就是這種率意書寫的作品。例如杜甫的〈晚行口號〉:
三川不可到,歸路晚山稠。落雁浮寒水,饑烏集戍樓。
市朝今日異,喪亂幾時休。遠愧梁江總,還家尚黑頭。
        儘管這首詩沒有精美的字句鍛鍊,但或許詩聖功力驚人,也或許書寫之後難免字句再斟再酌,我們現在看到這作品似乎沒有太多隨口痕跡。距今一百多年的林占梅,也曾道出了類似的思歸心情。那是咸豐六年(1856)的傍晚,林占梅自台北歸竹塹,過了大湖口之後,在鳳山崎遠眺竹塹城,想家之情難掩,即興創作:
盡日筍輿間,軋軋聽繁響。薄暮鳳山巔,憑高時俯仰。城垣一氣中,
    迷離渾灌莽。日入家尚遙,性急心如痒。努力餐輿夫,踉蹌促前往。
妻孥盼我歸,久候皆悵惘。瞥然已到家,相見襟懷爽。
吟味這樣的詩篇,腦海不禁浮現占梅坐在轎中,無心觀賞風景,反而親情充塞胸臆,縱然沒有紙筆,還是一路吟哦,生動地描繪了遊子遠望思歸的情景。
舞臺上的即興說唱相較於文學的即興書寫,更加特殊。表演者必須立即面對觀眾,即興演出,既要合乎藝術形式,又要贏得觀眾滿堂喝采,沒有幾分功夫,不可能站得上舞臺。被封為急智歌王的流行歌曲藝人張帝,靠這樣的功力,以目前六十餘歲之齡,仍活躍於華人娛樂界。
客家山歌藝術以固定的曲調模式加上歌者即興填詞表演為最高境界,乍聽歌者表演之時,或許以為藝術家僅僅進行歌詞的即興創作,然而,由於漢語係有聲調的語言,旋律必須配合歌詞聲調,於是藝術家在創作歌詞的同時,其實也等於即興地創作曲調了。因此,山歌的即興實兼具文字與音樂即興的雙重性。
即興能力越強的表演者,歌詞變化的模式越繁複,亦越有突破曲調框架之可能性;反之,即興能力較弱者,歌詞變化模式趨緊,曲調框架則有愈發僵化之情形。目前客家山歌的表演者已失去歌詞即興的能力,曲調也有公式化的傾向。
正因為如此,徐木珍先生對於客家音樂傳承最憂心者即為隨口的能力。筆者據此向文建會提出傳習計畫,開設隨口薪傳課程。課程每週四合班上課,其他時間則由相關學生自行向徐木珍先生約定個別上課時間。課程由徐木珍先生主持並出題,謝賜龍課堂記錄,前前後後的參與者計有劉德相父子、彭兆宏、黃宏蔚、葉瓊枝、熊家甄、鄒寶醇、謝賜龍、巫俊明何均慧等。
每次合班授課由徐木珍先生設定主題,並且先完成第一句作為題目,接下來全體學生共同參與創作,任何人想到第二句,便立即答出,其次第三句與末句,完成一首七言四句的隨口山歌詞。完成一首之後,徐木珍先生再以相同主題,再出一句為題目,並以相同方式再完成一首。按此方式授課,一次上課大致上可以完成1520首山歌詞。
本書所錄近千首隨口作品,即為課程進行一年餘來,所完成的作品。分類為:
l   動植物種:40餘首
l   勸世醒世:100餘首
l   各行各業:70餘首
l   四季節氣:310餘首
l   客語傳承:40餘首
l   社會百態:280餘首
l   信仰習俗:30餘首
隨口拈來之作,或許藝術性文學性不可能太高,但偶有佳作。例如:

嫩竹拿來合米篩
恁慶師傅合毋密
毋怕兩人會做事
較機較密人也知

句首嫩竹米篩既是譬喻,也有借事起興的意味,頗得傳統民歌精髓。然而這樣的作品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所流露的傳統勸世意味,末兩句提醒世人,傷天害理之事,再怎麼機密也終究敗露。
其次,這些隨口作品也嶄露客語精采之處,例如:

禾鶉飛出無尾鳥
好壞朋友也愛交
三歲孩兒食豬肉
揀肥擇瘦博人惱

本隨口除了勸世意味濃厚又頗富修詞之美外,末句三個動詞,酣暢淋漓地展現客語之美。
隨口最迷人之處在於「相褒」與「鬥歌」的場合中,男女演唱者相互競技,馳騁言語機鋒,令人歎為觀止。也正是這樣的舞臺上,最能激發歌者的潛力。長徐先生十餘歲的羅蘭英女士,曾是徐先生最津津樂道的對手,可惜早已故去,獨留先生悵惘。而山歌隨口藝術,至這一代民間藝人凋謝之後,恐怕終成絕響,頗令人遺憾難已。
本書之出版謝賜龍先生居功厥偉,傳習課程進行期間,阿龍全勤參與,錄音錄影並隨堂筆錄。課後一一依據目前常用客家字寫定,並且注上四縣海陸拼音。本書出版之前,更逐首唸誦,經徐木珍先生確認後定稿。文獻之保存固然重要,更盼我輩在這本小書裡,不特「舀幾杓仔」木珍先生與眾弟子之隨口精采,亦能自我惕厲,精練客語,庶幾隨口文學不死於臺灣客家。



相片說明:筆者主持徐木珍隨口傳習課程之上課情形。


這篇文章發表於 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上午8:29 ,所屬標籤為。
透過此 RSS 2.0 你可以追蹤此文章的最新留言資訊,或者你也可以到底下
直接留言

2 留言:

  1. 2015年1月14日 上午10:25 , Unknown 提到...

    上週日(1/11)家族聚餐,有位閩籍長輩問到客家山歌是什麼?席間沒人能說個清楚明白,而我則是非常汗顏,從小聽阿公播放山歌、採茶歌長大的我,現在做田調時偶然聽見人家播放的山歌時總是多了一分親切感,但卻又非常的陌生,事實上我一點都了解它(其實我連豆芽菜都看不懂)。羅老師您這篇文章道出客家山歌的精髓與傳承困境,由衷感謝您與其他前輩門對於保存、傳承客家山歌藝術的努力。

     
  2. 2015年1月14日 下午6:05 , 大學、客庄與老街 提到...

    過獎了,感謝閱讀,多聯絡喔!